中医学人文关怀的名言体现了中医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追求,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医人文关怀名言:
孙思邈:
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张仲景: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提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王叔和:
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提到:“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孙一奎: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 序》中提到:“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
王肯堂:
王肯堂在《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中提到:“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顾松园:
顾松园在《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中提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杨继洲: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到:“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
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中医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还强调了医者的道德修养和医术的精湛。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注重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