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九讲》是牟宗三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西方现代哲学的理念对中国哲学进行关照和比较,系统诠释了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学派的思想。以下是一些摘抄和赏析: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中国哲学从他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客体是生命,注重如何调节、运转和安顿生命,这与希腊自然哲学家的对象是自然界形成鲜明对比。
生命的学问
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古人重视生命问题,现在却将生命变成了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等种种科学,这一转变使人失去了对生命的真实感受。
德性与德行
中国文化在开端处的着眼点在生命,因为重视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重德。德行这个观念只有在关心生命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
道家的自然与无为
道家的自然是去掉了虚伪和造作的精神独立的超越境界,只有“无为”,才能接近自然,接近“道”。
仁与内心标准
儒家的仁是一种内心标准,不是科学定义,孔子从你心安不安来说仁的观念,是要我们培养如何让我们的心不麻木,不要没有感觉。
人生的悲欢离合
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些是有真实性的,但这些真实性是科学里面不讲的。
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是从尧舜禹汤的声望传统发展而来的德性的学问,主要课题是生命,是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的。
魏晋玄学
魏晋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是“名士”,先秦时代的主要人物是诸子百家,魏晋时代的特殊人物是名士,宋明儒者则被称为理学家,佛教中的主要人物则是僧侣、和尚。
《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
牟宗三认为,《大乘起信论》较系统性、理论性,经是具体、活性、舒朗而开扩。
中国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每种哲学都是不同的,他们都有各自具体的、特殊的发展路向,这是一个经验上的事实。我们对于一种哲学的特殊性理解不应仅限于此种描述性的理解,应从其不同的发展脉络以明其为何如此发展,此为哲学性的解释。
这些摘抄和赏析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牟宗三先生通过比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揭示了中国哲学在生命、德行、自然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