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章第十三句为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其含义与注释如下: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信近于义:
指说话要符合道义,只有符合道义的承诺才能兑现;
言可复也:
强调言行一致,符合道义的言论可以反复实践;
恭近于礼:
指行为举止要符合礼节,从而远离耻辱;
远耻辱也:
通过守礼达到避免羞辱的境界;
因不失其亲:
指依靠亲情关系,不失去与亲人应有的联系;
亦可宗也:
表示这样的人值得被敬重,甚至成为宗族中的核心人物。
二、核心思想
“信”的实践标准
孔子强调“信”需以“义”为准则,只有符合道义的承诺才是真正可靠的。这种思想要求人们在言行中保持一致性,避免空洞的诺言。
“礼”的教化作用
“恭近于礼”体现了儒家以礼制规范行为的理念,通过外在的礼节约束实现内在品德的提升。
伦理关系的延伸
通过“因不失其亲”,将个人品德扩展到家庭关系中,形成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网络。
三、历史地位
该句作为《论语》的开场白,奠定了全书“仁义礼智信”思想基础,对后世儒家伦理教育影响深远。朱熹等后世学者亦以此句阐释儒家“立人”根本,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综合来源:)